日前,教育部發佈消息稱,因年齡原因,李培根不再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,其職由原東北大學校長丁烈雲接任。據《新京報》報道,李培根在近13分鐘的離任演說中,共提及19處“遺憾”,一些師生不無動容,有些甚至眼中含淚。(4月1日《新京報》)
  任職校長9年,李培根不僅在華科留下了深深的個人烙印,而且對整個高校界亦是影響深遠。在他之前,大學校長給人的感覺往往是神秘、古板,但自從“李氏演講”視頻在網絡上流傳開後,一方面公眾開始關註起大學里的個性校長,同時,校長們也日漸註意起自身形象、風格的塑造。從鄙視“為升官發財上大學”的復旦校長楊玉良到作神曲、說雷語的北大校長周其鳳,再到“跑調都要唱”的南昌大學校領導……一時間,個性校長層出不窮。
  正因如此,當“根叔”離任的消息一經傳播,才會在網上線下迅速匯聚起那麼多懷念與不舍。應該說,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,但由此就對“後李培根時代”無所適從甚至憂心忡忡卻大可不必。畢竟,作為兼容並包的大學,本來就應該有各種不同個性的校長,親民和善固然是一種美德,嚴謹不苟也未嘗不是一種優秀的品質,千篇一律的“李氏作風”並不一定就是好事。事實上,相比糾結於新校長是否會繼承“根叔”的管理風格,不如好好思量一下,李留下的19處遺憾該由誰來撫平?如何解決?
  根據報道,李培根離任演說中所提及的“遺憾”,包括一些學科發展未能盡如人意外,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沒有明顯縮短,多數學生也未能脫離類似“教育生產線”的培養模式等。這其中,既有李自身的原因,比如在自由、良知被某些僵化意識所遮蔽時,仍不聞不問,“即便對於希望有一點塗鴉自由的學生們,我也沒有公開發出任何聲音”,但更多的還是一種傳統慣性使然,而其背後則是各種經年難改的體制積弊在作祟。
  就拿“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沒有明顯縮短”來說吧,眾所周知,如今師生間的距離之所以越來越遠,一方面固然在於擴招後學生激增,老師認不過來,但另一方面也與目前高校的考評體系有關。由於諸如職稱評定、工資獎勵多與教師的科研成績掛鉤,卻很少顧忌課堂因素——哪怕課上得再好,再受學生歡迎,沒有足夠的論文數仍將被“一票否決”,這就難免令越來越多的老師扎進書齋埋頭做學問,而對授課持敷衍態度。
  問題是,面對體制積弊,作為校長就可以聽之任之嗎?事實上,對於縮短“教師與學生的距離”,其他高校不乏成功經驗。比如浙江大學就通過向堅持給本科生上課的教師頒發100萬元“心平獎教金”的方式,激勵老師和學生打成一片。對於同樣財大氣粗的華科來說,這應該不算難事吧?
  人生總有遺憾,但有些遺憾卻不該一任任遺留下去。能否解決幾處“李氏遺憾”,既是“根叔”離任留下的未竟之問,同時也寄托著公眾對於新校長的期待。
  文/王垚烽  (原標題:“根叔”離任,19處遺憾誰來撫平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fs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